重慶城投建設公司奮力實現一季度項目建設“開門紅”
發布時間:2023-04-23 13:55:27 點擊量:0
這是一個奮進的春天。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,也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起步之年,起跑決定全程,起勢關乎勝勢,今年一季度,重慶城投建設公司精準發力,組織建設的所有市級重大項目建設穩步推進,建設者們以昂揚的奮進者姿態,干出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。
人勤春日早,沖刺開門紅
四月,行走在重慶城投建設公司所有在建項目現場,一幅干勁“滿格”的生動圖景躍然眼前,拔節生長。
“一!二!三!”1月28日上午,年味還未散去,一陣陣勞動號子在渝長高速復線連接道工程(疏港復線隧道-石龍立交段)項目工地的上空響起,先期到達的100多名工人及30多名管理人員忙碌身影已穿梭在工地,投入現場制梁、架梁、鋼筋加工、鋼結構吊裝等關鍵施工節點生產中;在金鳳隧道施工現場,水泥攪拌車發出隆隆的響聲,一臺臺挖掘機來來回回地作業,工人們焊接龍骨,火花四濺,處處都是只爭朝夕、真抓實干的干勁和拼勁,迸發出項目建設的“速度與激情”……
據悉,按照市委“穩進增效”決策部署,重慶城投建設公司新年伊始全面落實復工復產,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,有效發揮“建工程 穩投資”的關鍵作用,11個在建項目春節復工時間較往年提前7天,全力加速跑,奮力開新局。
今年一季度,公司累計完成投資22.28億元,為年度目標的23.95%,同比增長5.62%。
起步即沖刺,實干開新局
3月28日早上6點,內環拓寬改造沙區段項目負責人康正大早早起床洗漱,戴好安全帽、穿上反光背心,6點30分準時出現在施工現場。開完工地安全教育主題早會后,160余名工人馬上奔向各自的施工崗位,開始了一天的工作。
“不到1個月項目主線就能達到通車條件了,緊張又激動。”早會后,康正大和技術員團隊在施工現場集中討論,“凡是遇到有可能影響進度的難題,在現場就要商量,敲定解決方法。”康正大回憶,“泡”在項目一線,親眼見證項目一天一個樣,心里很有成就感。按照倒排工期計劃,內環拓寬改造沙區段主線將于4月底達到通車條件,上半年實現通車。
“助力路網建設,持續服務中心城區交通緩堵促暢,內環拓寬改造沙區段只是城投建設公司項目的一個縮影”,合上手上的筆記本,公司總經理楊妮對新年第一季度建設成果倒背如流:一季度,公司黃桷坪長江大橋橋墩基礎工程已完成結構工程施工,為本年度全面完工創造有利條件;渝長高速復線連接道(海騰立交—南橋頭立交)段、寶山嘉陵江大橋實現開工;金鳳隧道主線橋完成首跨鋼箱梁架設,預計10月完成全部鋼箱梁安裝;科學城隧道一標隧道產值完成60%,西山立交主線第六聯箱梁澆筑完成,橋梁產值完成40%;兩江新區—長壽區快速通道項目(長壽段)龍門橋隧道、晏家隧道已具備進洞條件,為下半年產值大幅提升奠定基礎……目前,公司近3600名建設者已開足馬力,在春天啟程,向希望出發,努力跑出項目建設“加速度”。
奮進正當時,攻堅高質量
立足于早、著眼于快,在提速推進前期工作方面,重慶城投建設公司加快推進悅港隧道、寶山大橋西延伸段(渝武高速至江家坪立交段)等5個力爭開工項目和12個儲備項目前期工作進度,抓深抓細可研、初步設計等重點環節,有效推動各儲備項目盡早具備開工條件。
在科技創新方面,城投建設公司加大研發投入,拓展科技創新方向,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,發揮企業科技創新引領支撐作用。在今年重慶市政府發布的2021年度重慶市科學技術獎勵榜單上,公司作為“西南軟弱土地區低填道路不協調變形自主感控技術”主要完成單位之一,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;組織建設的蔡家嘉陵江大橋、成渝高速中梁山隧道擴容改造工程三標段(西環立交及東接線工程)、快速路一縱線(中心站立交至獅子口立交段)工程、快速路二縱線華巖至跳蹬段工程(一標段)四個市政項目榮獲2022年度“重慶市市政工程金杯獎;同時,聯合重慶大學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地合作的重大項目《重慶市長大隧道建設和運營安全保障戰略研究》專家團隊走進科學城隧道,開展“院士行”考察活動,為項目把脈問診,致力于將數字化、BIM、智能建造等理論應用于現場實踐,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、新材料,妥善解決施工技術難題,保障工程進度、質量,為新時代新征程新重慶建設貢獻國企力量。
與此同時,為推動系統解決項目建設中的難點卡點問題,今年來,城投建設公司還建立了項目爭先創優賽馬比拼機制,動態晾曬比拼項目投資、文明施工、安全質量管控、廉政、黨建等工作成效,激勵先進、鞭策后進,持續激發和調動在建項目施工單位、監理單位推進項目建設的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造性,建設共同作戰、風清氣正的“親清”項目建設關系。
春光無限好,正是奮斗時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,開了好頭,更要實現馬不停蹄再赴前程。接下來,重慶城投建設公司上下將更加乘勢而上,主動作為,快馬加鞭,在實現一季度“開門紅”后,全力奮進上半年“節節高”,實現全年“滿堂彩”。
(城投建設公司 文/陳少敏、劉宇星 圖/楊曜齊)